菠菜资源平台大全

中国语言文学学科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团队建设 >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 > 正文

学科方向
2010-12-08    浏览次数:

中国古代文学学科

中国古代文学是本一级学科历时久、力量强、成果丰的研究方向之一。 20世纪三、四十年代起,高亨、罗根泽、高明、蒋天枢、张西堂、傅庚生、刘持生、宋汉濯等学术名家为本学科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。新时期以来,安旗、赵俊玠、韩理洲、阎琦、薛瑞生、房日晰、费秉勋、李云逸、雷树田、李志慧等学者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。

    本方向现任学科带头人为李浩教授、张弘教授。李浩教授在唐代地域文学与士族文化研究、唐代园林与文学研究、唐诗美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。《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》、《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》、《唐代园林别业考录》等专著,受到国内外唐代文学研究界的广泛关注。张弘教授在佛教文学研究与古代文学批评史方面成绩突出。本方向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,硕士生导师6人,省级教学名师1人,学术骨干13人,是一支年龄、学历、学缘结构合理,科研潜力雄厚的学术团队。有先秦两汉文学、魏晋南北朝文学、唐宋文学、元明清文学四个研究方向,是国内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,200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点。现为省级重点研究基地、省级重点学科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、省级特色学科。

新世纪以来,本学科的学人立足学术前沿,拓展研究空间。除李浩的唐代园林研究、地域家族与文学研究外,张弘的汉唐佛教文学研究,李芳民的唐代佛寺文化与文学研究,袁峰的古代文论义理与文学语根研究,均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。刘卫平、成明明、宋玉波、陈战峰、李江辉、方蕴华、田苗、杨遇青、王松涛、赵阳阳等也取得了扎实的成果。本学科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5项,欧盟项目1项,出版学术著作18部,发表学术论文121篇,获省部级奖8项。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秘书处常设于此,主编学会会刊《唐代文学研究》,协办《陕西诗词》,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。

本学科方向特色:(1)以唐代文学研究为龙头,别集研究、地域文学研究、佛教文学研究并重,带动其他文学研究协调发展。(2)重视传统方法与新方法整合运用,将文学研究、文献研究、比较研究相结合。(3)突出文学资源的属地特色,强化资料库建设,将丰厚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。

本学科方向优势:(1)依托周秦汉唐古都地域优势,以丰富的出土与传世文学文化为主要资源,为研究的深化与突破提供了便利。(2)良好的学术积淀、宽广的学术平台、雄厚的学术团队,不仅使本方向保持了可持续发展的势头,而且对其他方向起到了辐射作用。

 

文艺学学科

文艺学方向是菠菜资源网“211”重点建设学科,1981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。现有自主设置的中国审美文化史博士点,有文艺学、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。20世纪三四十年代,罗根泽的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、傅庚生的《中国文学批评通论》是当时中国文学批评的代表性著作。1980年本学科受教育部委托举办“全国文学概论讲习班”,蔡仪、徐中玉、李泽厚、钱中文等著名美学家与文艺理论家前来授课,讲习班学员现多已成为文艺学、美学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。新时期以来,刘建军、张学仁、董丁诚、张孝评、刘秀兰等为本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。

本方向现任学科带头人为段建军教授,主要致力于文学、美学基本问题与作家创作关系问题的研究,出版了《文学与生命》《新散文思维》《人,生存在边缘上:巴赫金边缘思想研究》等6部论著(其中《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》为教育部“十一五”国家级规划教材),发表了《诗性智慧与诗意创造》、《肉身生存的历史展示》等论文,主持“陕西作家群与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研究”等省级课题3项,厅局级课题5项,获省部级奖励4项。本学科方向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,硕士生导师7人,学术骨干11人,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3项,出版学术著作14部,发表学术论文115篇,获省部级奖5项,协办《小说评论》,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。

本学科方向特色:(1)注重文艺的人文价值研究,彰显文艺理论的人文属性。(2)注重文艺的审美经验研究,强调文艺理论与文艺现实相结合,使理论更加鲜活、更具实践品格。(3)注重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,探寻中国文学及文学理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。(4)注重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互动的培养模式,先后培养了何西来、党圣元、罗钢、吴予敏、张永清、刘锋杰等知名文艺批评学者。

本学科方向优势:(1)讲求多领域的文艺知识学建构。段建军的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、时晓丽的庄子美学思想研究、祝菊贤与赵小雷的先秦诸子文艺思想研究以及雷武锋、张娟芳、谷鹏飞等人的研究,都是相关的研究成果。(2)秉持“理论与实践互动,创作与批评互长”的文艺学研究传统,为地方文艺发展建言献策。时晓丽、谷鹏飞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研究,段建军的陕西作家文艺创作思想研究等成绩突出。(3)注重阐扬儒释道思想的审美维度。谢阳举、李海波、郑熊等取得了出色的成果。

 

中国古典文献学

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本一级学科的优势所在。黎锦熙、张西堂等所著《方志新议》《诗经六论》《榖梁真伪考》等,已成为学术史上的经典之作。新时期以来,知名学者薛瑞生、李云逸、韩理洲、阎琦等接续学统,不断推出高水平成果。近年来,新一代学人锐意进取,守正创新,进一步提升了本学科方向的研究水平。

本方向现任学科带头人贾三强教授,在文献整理上颇多建树,曾主持编撰《通鉴纪事本末注释全译》,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、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“儒藏”子课题“王安石全集校点”,主持陕西省社科规划课题“陕西四文人集校注整理”,参与编撰《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》,受到学界关注。韩理洲教授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总集研究,李芳民教授的唐代佛寺辑考与唐代僧俗交往研究,张文利教授的理学与文学文献研究,孙尚勇副教授的乐府文学文献研究,均有特色。本学科方向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,硕士生导师5人,学术骨干7人,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2项,出版学术著作12部,发表学术论文62篇,获省部级奖4项。

本学科方向特色:(1)注重大型古籍的整理编修。韩理洲主持的多项大型古籍整理项目,如《新编全唐五代文》《新增千家唐文作者考》《全隋文补遗》《唐太宗诗文编年笺注》《唐高宗武则天诗文校补编年》等,受到学界好评。(2)突出佛教文献与文物的考补。李芳民的唐代寺庙考释、唐代僧俗交往文献考证,孙尚勇的乐府文献与佛教文献研究,在学界反响良好。

本学科方向优势:(1)文学典籍整理成果突出。韩理洲的《华山志》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,《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》解决了王氏五卷本失传的学术悬案,成为学术界公认的足本,《新增千家唐文作者考》对唐代1800余篇散文及1200名作者做了考查,为保存地方文献发挥了重要作用。薛瑞生教授的宋人别集整理成果丰硕,《东坡词编年笺注》、《乐章集校注》可谓代表。(2)文学的文献考证与文物实证研究、宗教文献与地域文献研究优势明显。贾三强等参与编撰的《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》获得第二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二等奖,李芳民的《唐五代佛寺辑考》、张文利的《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》及孙尚勇的《乐府文学文献研究》分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、三等奖。

 

 

中外现当代文学

中外现当代文学方向积淀丰厚,特色鲜明,由中国现当代文学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、电影学三个硕士点支撑。单演义、蒋树铭等老一辈学人为本学科奠基,石昭贤、雷成德、曹汾、张华、薛迪之、蒙万夫、周健、赵俊贤、杨昌龙等先后为本学科发展做出了贡献。

    本方向现任学科带头人周燕芬教授,以胡风研究为重点,致力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研究,先后承担了“当代陕西作家作品研究”等省部级研究课题3项,论著《执守·反拨·超越——七月派史论》(获陕西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)、论文《多元融合与创造性转换:胡风文艺思想构成解析》是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。本学科方向现有硕士生导师6人,学术骨干10人,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1项,出版学术著作11部,译著1部,发表学术论文与文艺作品183篇,获省部级奖3项,主编《鲁迅研究年刊》18期,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。

本学科方向特色:(1)注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专题研究。任广田的鲁迅思想研究,刘应争的周作人研究,周燕芬的七月派研究、胡风研究,周健、刘建勋等的陕甘宁边区文艺作品研究,多维度多层次地研究现代作家作品、思潮与流派,重解重评现代经典文本。(2)突出当代陕西文艺的属地研究。杨乐生、刘卫平的“陕西作家群”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及批评研究,成为当下研究陕西地域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一股重要力量;张阿利、曹小晶、高字民、薛凌、郭越等的西部影视文化研究,注重中国西部影视剧的美学意义、文化价值及产业关系诸问题的研究,在学界影响较大。(3)强调中外现当代文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。梅晓云的英语后殖民文学和南亚流散文学研究,张青的村上春树和井上厦等日本作家作品研究等,受到学界关注。

本学科方向优势:(1)鲁迅研究影响广大。单演义的《鲁迅在西安》是享誉国内外的学术力作。任广田的《论鲁迅艺术创造系统》《鲁迅与远古中国文化精神》等著论是鲁迅研究领域的独到成果。(2)陕西作家作品批评研究独树一帜。杨乐生、周燕芬、刘卫平、胡宗锋等对“陕西作家群”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关联性研究,成为当下研究陕西地域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一股重要力量。(3)中国西部影视文学研究成绩突出。张阿利、曹小晶、高字民、薛凌、郭越等的研究成果获得学界和业界好评。(4)外国现当代作家个案研究引人注目。梅晓云对诺贝尔获奖作家奈保尔的研究具有开创性,张青对当代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译介研究具有先导性,对重构东西方比较视野中的文学批评话语,建设富有开拓精神和实践活力的现代文学批评具有重要意义。

 

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
本学科方向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学术渊源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、罗常培、高亨等先生先后执教于此。前辈们朴实无华的学术风范,影响深远。六七十年代以来,杨春霖、张志明、马天祥、郝万全、吴天惠、边兴昌、郗政民等知名学者先后执教于本学科,在汉语词汇、语法、修辞、现代汉语方言、汉语语法理论、文字学以及词典编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,为本团队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
本方向现任学科带头人赵小刚教授,兼重语言研究的历史性与现实性,从《说文解字》的研究延伸至现代汉字的研究,专著《汉字学论略》为代表性成果之一。近年来赵小刚教授致力于西北农村的汉语言文字应用研究,主持并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“甘青宁三省区农村汉语言文字应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”,着眼于最基层的语言文字应用情况,对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参考作用。本研究方向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,硕士生导师5人,学术骨干10人,承担省部级及厅局级项目14项,出版学术著作6部,发表学术论文40篇,获省部级奖3项,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。

本学科方向特色:(1)注重汉语词汇与古典文献语言研究。刘百顺教授的汉语词汇及训诂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,其著作《魏晋南北朝史书语词札记》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二等奖,代表性论文《汉魏六朝史书词语考释》《古汉语年月日表达法考察》等获得良好反响。沈文君副教授的古典文献语言研究亦有特色。(2)注重汉语言文字应用与汉语方言研究。除赵小刚主持并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“甘青宁三省区农村汉语言文字应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”外,王军虎副教授的西北方言调查与研究,周建姣博士、葛红丽博士的西北方言与普通话比较研究,也取得了显著成绩。(3)注重汉语国际教育与汉语文化传播的研究与应用。高兵兵教授的日汉诗歌及其文化比较研究,申丽霞副教授的英汉互译研究,张娟芳博士的汉籍西传研究等,都有一定学术影响。

本学科方向优势:(1)学术传统良好。几代学人始终将汉语语言学与西北地区方言研究紧密关联,从罗常培的《汉语音韵学导论》《唐五代西北方音》,杨春霖的《古汉语教程》《关中人怎样学习普通话》,到刘百顺的《魏晋南北朝史书语词札记》《古典戏曲小说方言俗语例释》等研究具有学脉的承继性。(2)学术平台宽广。既有汉语言文字学的固有阵地,又有汉语国际教育的新辟领域;既与国内语言文字学界保持密切联系,又与国外大学和学术机构开展交流,开展外国职工汉语专业硕士国际教育,积极传播汉语言文化。